会员登录 登录 退出
首页 标准认证 团体标准项目介绍 关于征集《抗衰功效评价》团体标准体系、参编单位的通知

关于征集《抗衰功效评价》团体标准体系、参编单位的通知

来源: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 发布时间:2022-03-31 23:53:36

:各有关机构、会员单位

党的“十八大”以来,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党和国家多项政策向健康领域倾斜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和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,明确强调“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”的重大任务。伴随着深化改革,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,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。人们健康意识提高,健康消费增加,市场需求上升,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的推动下,大健康及抗衰老产业迅速成长。

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,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为“长生不老”带来新希望。抗衰老这一既传统又新兴的理念,在各种健康类产品、项目、设备和服务中不断升级。一方面加速了抗衰老技术的创新突破,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抗衰老产业成倍数的增长。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竞技、典籍与创新的融合、梦想与现实的接近,市场上被冠以“抗衰老”功效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、良莠不齐,导致消费者无从选择,更有以次充好、误导消费的不良商家。

面对抗衰老产业的发展需要,标准化工作显得尤其重要,急需出台抗衰功效评价的相关规范,为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提供背书。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作为抗衰老领域全国性、专业性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,在规范抗衰老领域相关理念、制订相关标准、开展评价和认证等方面责无旁贷。

为此,我会标准认证办公室经研究决定,充分发挥“标准”和“认证”两大服务功能,特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针对多种健康类产品/服务/项目,制订《抗衰功效评价》团体标准与抗衰功效评价认证两方面工作。为会员单位及分支(代表)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标准化服务,为行业领域树立标杆企业。

具体内容如下:

一、制订《抗衰功效评价》团体标准体系及相关团体标准

标准认证办公室计划组织相关专家、会员单位等市场主体,研讨确立《抗衰功效评价》团体标准体系及相关的团体标准,该体系将包括产品、技术、项目、服务等多种体现形式,涉及食品、饮品、保健品、功能食品、营养素、营养餐、用品、仪器、设备、生物技术、生物制品、化妆品/护肤品、药食同源中药制品、药膳、中医调理、养生保健、康养理疗、自然疗法、医学技术、医疗器械、药品及医疗用品等多个领域。我们欢迎各相关领域内的分支(代表)机构及理事单位、会员单位在业务涉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制订,请确有意向者填写《参编申请表》(见附件一),并上报标准认证办公室,我们经过确认后,将根据申请顺序排名,按要求择优进入专家组参与制订工作。并且,为了丰富我会团体标准项目,鼓励各机构在该体系范围内申报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团体标准。

二、围绕《抗衰功效评价》标准推出相关评价与认证服务

标准认证办公室将依据评价规范,推出认证和评价服务,并根据认证和评价结果,对符合标准的产品/服务/项目等,颁发相应认证证书。对于参与《抗衰功效评价》团体标准制订的单位,此项服务享有优惠。

上述两项工作希望广大会员单位、理事单位及各分支(代表)机构充分重视,积极参与,并安排专人与标准认证办公室对接。

上述两项工作是对我们抗衰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,也是各机构入围抗衰老“圆桌会议”的一次难得的机会,更是各会员单位跻身行业一流企业的捷径。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的每一个会员单位和分支(代表)机构,都有资格结合自身业务范围,向标准认证办公室提出申请。更多详情请咨询标准认证办公室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标准认证办公室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1年2月23日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 

  联系人:刘步优

  电话:010-85614766

         
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北大街5号金成建国5号526室(邮编:100005) 电话:010-65204655       邮箱:capa2022@sina.com

Copyright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.
京ICP 备 05067313号-1 文保网安备案号:1101010023 京卫网审字【2014】第39号